乌达二叠纪植被化石产地
自贡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
桂林喀斯特



桂林喀斯特景色有多绝美?
见过的人都被“硬控”!
快来听取“哇”声一片
↓↓↓
两岸青山万重景
一江碧水伴城流
桂林
自古便享有“山水甲天下”的美称
享尽“山青、水秀、洞奇、石美”的赞誉
“桂林喀斯特”凭啥出圈呢
↓↓↓
“桂林喀斯特”
大陆型塔状岩溶(峰林)的典范
广西桂林喀斯特位于南岭构造带中部,上泥盆系至下石炭系灰岩地区,灰岩地层厚达3000米,以秀美漓江及其支流周边的塔状及锥状岩溶地貌为主要特征,同时发育有许多洞穴。
漓江风光。蓝建强 摄
受古生代构造运动的影响,桂林喀斯特由背斜和向斜组成,形成了独特的岩溶发育盆地。厚层碳酸盐岩、温暖湿润的气候及充沛的降雨,共同促进了强烈的岩溶发育。
第四纪以来,该地区的差异性构造抬升塑造了地形地貌的多样性,主要形成两种岩溶地貌:塔状岩溶和锥状岩溶。塔状岩溶或“地表流岩溶”在低地占主导地位,外源水汇入产生侧向侵蚀。而锥状岩溶或“垂直渗透岩溶”发生在地势较高处,地下水位较深,降水入渗产生垂向侵蚀。“桂林模式”是这种岩溶动态发育过程的典型代表,展示了岩溶特征的不断发展和演化。不同于抬升较快的云贵高原,桂林地区地层稳定,构造抬升相对缓慢,增强了其科学意义,使其成为全球岩溶研究的重要参考。
桂林喀斯特是大陆型塔状岩溶(峰林)的典型代表,是华南地区岩溶演化末期的地貌展现。它位于外源水盆地中,其地质背景塑造了独特的岩溶发育,使其成为开展岩溶过程及其环境影响研究的代表区域。“桂林模式”展现了峰林和峰丛岩溶形态的共存和相互作用,具有国际科学意义。
对桂林岩溶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7世纪,徐霞客探索了88个洞穴,创造了“峰林”和“峰丛”两个术语。当代研究侧重于进一步了解岩溶动力学,建立“峰丛”和“峰林”同时演化模型,以及其影响中国绘画和诗歌的美学价值。
桂林岩溶已于2007年入选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。
广西加快打造
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
一盆山水,千载人间
桂林沿江攒聚着怪石奇峰
姿态万千
如果你想体验“桂林喀斯特”
一步一景的绝妙之旅
这份打卡攻略快收藏
桂林象鼻山。中共桂林市委宣传部供图
游船行驶在漓江上。陆宇堃 摄
遇龙河风光。桂林银行供图



(0771)5529971
编辑 / 艳红